記敘文閱讀概述之《都江堰》-2019年高起點語文復習資料-廣東成教
題解:都江堰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最古老的生態水利工程。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之一。那么都江堰又代表著什么文化內涵呢?余秋雨在思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與其說本文在寫都江堰,不如說是在寫李冰;與其說在寫李冰,不如說是在寫一種文化。余秋雨是通過都江堰來寫李冰,通過李冰來體悟文化要義的。
思想內容:本文雖為山水游記,但作者并沒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層面,而是把對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與現實社會問題思考的層面。如作者由一位市長與眾不同的名片而聯想到歷史人物李冰,由“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的對聯而向現代官員們提出了“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的嚴肅命題,這都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和使命意識。
寫作特點:
1.語言個性化。如“野山荒漠”、“頹壁殘垣”、“濡養”、“卑處一隅”、“心魄俱奪”、“陰氣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遠”、“游觀”、“判然不同”、“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股股疊疊”等詞語,或改造熟語,或創造新詞,體現了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匠心,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硬扎扎的水壩一座”等體現了作者對語言進行“陌生化”處理的藝術能力,“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被歲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為學校”等語言表述則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給人啟發。
2.比喻手法的使用。文 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鄉間母親”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比喻“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的連串喻體比喻都江堰的“騷動”和“聲音”,以“金杖玉璽”、“鐵戟鋼錘”比喻權勢等,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動形象。
3.思想深刻,發人深思。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穎觀點。山海關、八達嶺是中外旅游者登臨長城的首選,作者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肅、內蒙等地的“頹壁殘垣”感覺更深厚、味道更濃郁。另外,作者還通過對長城和都江堰的比較,提出了“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延續”等頗具哲理性的觀點,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m.oooooo1.com/yuwen51/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