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8)-2019年政治-廣東成教
(二)“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是“生產力標準”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1.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物質生產是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一切社會關系存在、發展的最終根源。
(3)物質生產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不斷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是不能選擇的客觀物質力量,它決定了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有一定限度,歸根結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要反對歷史多元論和歷史相對主義。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單一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革命、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等等,都能夠在一定條件下推動社會的發展,它們匯成作用和反作用、決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綜合力量。但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歸根到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社會革命、科學技術,歸根到底,也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生和發揮作用的。物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觀點。歷史多元論認為,歷史“是被多元地決定的東西”,人們的思想、知識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否認物質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從而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m.oooooo1.com/zhengzhi/5735.html













晉公網安備14010902001667號